学界厦大人

1988年成立的北京厦门大学校友会:增进友谊促母校发展并设6个分会

1988年成立的北京厦门大学校友会:增进友谊促母校发展并设6个分会

厦门大学北京校友会是在卢嘉锡先生亲自主持下,于1988年11月正式成立的,是经北京市社会团体行政主管机关核准注册的社会团体法人。

成立背景与初衷

1988年11月,卢嘉锡先生亲自主持了厦门大学北京校友会的成立仪式。该校友会是在北京市社会团体行政主管机关的批准下正式注册成立的。众多厦门大学校友汇聚一堂,不论他们是在厦大学习还是工作过,都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尽管大家相隔千里,但母校的情怀将他们紧紧相连。

建立校友组织,主要是提供一个交流场所,让在京的校友们能够继续体验母校的气氛。以前,校友们各自行动,联系不紧密,而校友会的出现就好比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大家在外地也能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共同促进校友和母校的进步。

分会划分情况

校友会按照毕业年份先后成立了6个分会。1959年前毕业的校友构成了第一分会,他们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化,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60至1979年间毕业的校友组成了第二分会,他们亲历了社会的众多变革。第三分会包括了1980至1989年毕业的校友。第四分会由1990至1999年毕业的校友构成。第五分会是由2000至2009年毕业的校友组成。而第六分会吸纳了2010至2019年毕业并来到北京的校友。

毕业时间划分的基础上,学院还设立了多个分会,例如化学、外文和法律等,研究生群体同样设有独立分会。这些分会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使得校友组织更为丰富多样,交流互动也更加有的放矢。

首届领导班子

卢嘉锡校友,一位享誉学界的泰斗,曾担任首届会长,为校友会奠定了坚实基础。邱若樵校友担任秘书长,勤勉尽责,连续五届担任此职。在他的带领下,校友会逐步步入正轨,各项活动有序进行,为校友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园。

校友会初期资源匮乏,一切工作都得从头开始。卢嘉锡、邱若樵等同仁,怀揣对母校和校友的深情,不辞辛劳,积极拓展联系渠道,为校友会未来的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第六届换届大会

2009年9月6日,在北京厦门商务会馆,厦门大学北京校友会理事会换届大会盛大召开。会上公布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陈抗甫被选为会长,孙亚夫担任常务副会长。此外,吴国华、温再兴等多位校友也分别担任了常务理事、副会长、秘书长、理事、监事等不同职位。

换届之后,校友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一届领导班子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他们主动策划并举办各种活动,增进了校友之间的交流,使校友会在北京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众多校友借助校友会找到了事业上的合作伙伴,同时也加深了对母校的深厚情感。

机构设置完善

2010年7月7日,北京校友会常务理事会对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当天,他们增设了第六分会,此举旨在吸纳新成员,特别是年轻校友,使他们拥有自己的团体。此外,还新设了青年工作委员会、企业工作委员会以及宣传工作委员会,各自承担着不同领域的工作。

校友会设立了“一室七部”,包括办公室、联络部和接待部等,这样的组织架构使得日常运作更加顺畅。在秘书长团队的领导下,各部门职责清晰,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让校友们感受到更加周到的服务。

发展展望

厦门大学北京校友会如今汇聚了超过万名成员,他们分布在不同领域,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尽管北京和厦门相隔两千公里,校友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始终如一。建南楼巍峨耸立,成为他们心中的圣地,芙蓉湖清澈明净,映照着他们纯净的心灵。

将来,校友会将持续关注并助力母校的成长,并为在京的校友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事业交流、情感联络以及支持母校建设等方面,它的作用将更加显著。校友会宛如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将不断为在京的每一位校友带来温暖。

您认为厦门大学北京校友会今后能举办哪些有价值的活动?期待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同时,别忘了给我们点个赞,并将这篇文章转发出去!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