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厦大人

厦门大学杨际平教授逝世享年88岁,曾有多部著作出版

厦门大学杨际平教授逝世享年88岁,曾有多部著作出版

杨际平(1938年9月-2025年8月6日),福建平潭人,厦门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汉唐经济史与敦煌学研究

学术领域损失了一位杰出人才,杨际平教授凭借其非凡的治学功绩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为研究领域留下了珍贵遗产,现在,让我们一同回顾他的治学经历。

早期工作经历

杨际平教授早先时候,曾在湖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湖南零陵三中、湖南零陵一中任职。在这些单位,他获得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历,也为后来的学术探索打下了根基。虽然那个时期物质条件比较差,但他对学问的向往和对学术的热忱始终没有间断。这些经历也锻炼了他意志坚定、不怕困难的品格,使他在处理学术问题时能够坚持不懈。

求学厦门大学

1978年,杨际平进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拜韩国磐教授为导师。在厦大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在韩教授的精心指点下,他的学术能力持续进步。1981年,他完成学业后留校工作,从此在厦门大学开始了漫长的教学科研道路,为大学和学术界输送了许多杰出人才。

早期学术成果

1982年,韩先生指导杨际平完成了研究生时期的论文《试考唐代吐鲁番地区“部田”的历史渊源》,该文随后刊登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上。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他扎实的学术素养和独到的学术见解,为他后来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学术界开始注意到这位初露锋芒的青年研究者。

主要学术著作

杨教授学问收获很大,写成了《均田制新探》《北魏隋唐“均田制”新探》等不少书。他负责整理了《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也参与了《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的编写工作。这些书是他长期钻研的成果,对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发表学术论文

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杂志上刊发了超过一百三十篇学术文章,这些文章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多个层面细致考察了中国历史,为学术界贡献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和独特的观察角度,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前进。

学界贡献与评价

杨际平教授因钻研汉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史,在国际学术界赢得良好声誉,还多次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方面的奖励。他从不骄傲自大,总是乐于与年轻学者探讨交流。厦门大学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在他身上得以延续,他离开人世,是学术界的一大遗憾。

杨教授有哪些研究让你感触很深?欢迎在讨论区发表看法,请转发这篇文章,帮助更多人认识杨教授的学术历程。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