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灿:厦大特聘教授,在多领域研究成果丰硕获多项奖励
陈金灿:厦大特聘教授,在多领域研究成果丰硕获多项奖励
人物名片:陈金灿,1954年10月出生于福建泉州。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学术带头人。
在于学术传承里,导师以言传,导师以身教,往往是能够对塑造学生一生的科研品格有所帮助的,在当下,我们对一位物理学者的故事予以分享,这位物理学者是和学生们共同成长的,是去见证严谨治学究竟是怎样点燃科学火种的。
师者初心

20世纪80年代,陈金灿在厦门大学攻读研究生,那时,他是在严子浚教授指导下,展现出对科学问题有独特敏锐度,据同窗回忆,他常为验证基础公式推导过程,在图书馆手抄上百页文献,这种执着延续到1992年,他指导首批研究生时,仍坚持用钢笔逐字批改学生论文,对重点段落总会附上三四种论证思路便签 。
那些年,在下数字化教学未在世间广泛传播,陈教授引领课题组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其研发了《热力学函数表》手稿,这份手稿历经多达17次修订,如今,在南京大学任职的博士生林文峰,直到此刻仍旧留存着1995年版本的油印手册,在这本手册里,有陈老师用红色钢笔标注的27处修正笔记,这些笔记教导我们,什么是学术精度。
教学相长

物理楼里,有个303教室,每个礼拜三早上七点,都要提前把灯点亮。陈教授开设的名为《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课程,持续了二十多年,板书一直是核心教学方式。2011级硕士生张立群对此记得很清楚,他总会用彩色粉笔区分核心公式和衍生推论,每次擦除一块板书前,都会提醒学生拍照保存下来。
有一门研究生课程,这门课程被人宣扬成“物理系最难蹭课”的那一门,在这门课上,时常存在人文学院学生的身影,在2015年间,身为哲学系的学生王楠选了这门课程,王楠回忆说,陈教授用热力学基本原理解释社会方面信息流动,正是这样一种跨学科独特视角,让自己在认知科学领域获取到了重要启发。
科研传承
陈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处于原子核物理领域,其最为核心的理念重点是,“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比成果产出更为重要” 。博士生姜晓燕在2008年进入该课题组,在最初的半年时间之内,都未曾发表任何一篇论文。然而,在导师的指导之下,她对统计物理的42个基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她担当着同济大学教授这一职位,表明,“这些思考后来成为了我主持国家基金项目的理论基石” 。
课题小组在每周四晚上举办学术沙龙,这个学术沙龙持续了二十八个年头,累计产出十七篇Physical Review系列论文,2019级博士生刘哲宇的相册里直到如今还留存着陈教授在2021年秋季使用平板电脑推导非平衡态统计的演算过程,七十岁的他依旧能够准确地指出我们忽略的边界条件。
育人智慧
于法国,有一所名为索邦大学的大学,在这所大学访学的人是林通灵,林通灵曾因情感方面存在困扰从而萌生退意,教授是陈教授,陈教授连续三个月都于凌晨和林通灵视频通话,存在这样一段经历,这段经历是“他从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分享自己1985年研究相变理论时怎样突破思维困局”,这段经历致使林通灵最终完成双学位联合培养。

赵启明,现于华为中央研究院就职,谈及2016年转行之事,称陈教授支持他投入工业界,专门整理了统计物理于通信领域应用的文献,且常常表明科学素养是比科研成果更宝贵的传承。
桃李芬芳
从课题组毕业的89名学生,其中52人,仍在科研一线持续奋战,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苏山河,保持着每周跟导师交流的习惯,他说,去年合作发表的PRL论文,陈老师坚决把通讯作者让给年轻学者,这样一种提携后辈的作风,对团队文化有深深的影响 。
2023年,有课题组聚会,学生们从各地赶来,他们自行制作了《师门科研谱系图》,正在普林斯顿做访问学者的李薇发觉,我们的实验室分布在八个国家,然而却都不约而同地持续着板书推导的组会传统。
精神延续

陈教授退休后在2020年,仍每日前往办公室,去整理含有三千多个板书设计图的教学手稿资料,这些手稿资料正由学生们进行数字化保存,现任厦门大学物理系副主任的徐志航教授透露他们正在将导师的教案转化为虚拟仿真课程。
更为令人感动的是,课题组校友们设立了“严谨基金”,“严谨基金”专门用以资助基础学科的教学方法创新,首批受益者含有研制出磁悬浮教学仪器的青年教师团队,这种跨越年代的传承眼下正在创造新的科学故事。
于您求学之途,于您科研之途,有无遇过改变您思维方式的引路人呢,欢迎分享您的故事呀,让我们一同见证师道传承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