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周波副教授将讲基于炔酰胺的轴手性构建新方法
2024年6月17日周波副教授将讲基于炔酰胺的轴手性构建新方法
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轴手性骨架在药物、天然产物和手性配体等多个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那么,基于炔酰胺的轴手性构建新方法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让我们一同深入这场报告,一探究竟。
报告基本信息
2024年6月17日,星期一,下午两点十分到两点四十,国际校区C3至c204将举办一场关键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由前沿软物质学院和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共同承办。吴钊教授特别邀请了厦门大学的周波副教授来进行报告。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充满知识的盛会。
周波副教授所做报告的题目为“炔酰胺在轴手性化合物构建中的应用新策略”。该主题紧密围绕轴手性化合物构建这一关键科研领域展开,其报告内容有望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重大进展。
轴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性
轴手性骨架是众多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中非常重要的结构部分。许多药物之所以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常常与轴手性结构紧密相连。此外,轴手性化合物在处理手性配体和催化剂方面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精确调控化学反应的取向,这对提升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纯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众多繁复的合成反应里,轴手性配体与催化剂扮演着类似“精确制导导弹”的角色,它们能指引反应向特定路径发展,降低副反应的几率,并提升目标产物的纯度。正因为如此,探索高效构建轴手性化合物的新途径,对于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
传统轴手性构筑挑战
传统轴手性构建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原子经济性便是其中之一。在不少传统反应中,往往需要用到大量的试剂和溶剂,这直接导致了原子利用率的低下,进而引发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对映选择性控制也相当困难,使得我们难以获得高纯度的单一构型轴手性化合物。
这些问题对轴手性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实际应用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例如,在药物合成过程中,若对映选择性不足,所得产物可能包含两种对映体的混合,其中一种可能不具备药效,甚至带有毒性。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额外的分离操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成本。
炔酰胺独特性质与应用
周波团队在炔烃化学领域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发现炔酰胺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炔酰胺的电子结构以及空间结构,使得它能够参与到多种化学反应中,同时还能对反应的选择性进行有效的控制。
借助炔酰胺的独特性质,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多种手性金属和手性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转化反应。他们精心挑选了恰当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使得炔酰胺能够高效地转变为具有轴手性的化合物,从而为轴手性化合物的合成开辟了新的路径。
新型不对称转化策略
该团队运用了多种新型的选择性调控手段,为高效构建轴手性氮杂环分子开辟了途径。这些手段在反应原理、催化剂研发等多个领域展开,显著提升了反应的定向性和产物的得率。
他们研发的手性催化剂能精确地识别底物分子的特定区域,因此能够精确操控反应的立体化学。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比如温度和溶剂等,他们还提升了反应的效率以及产物的纯度。
报告人简介
周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副教授,曾于2013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化学系本科。之后,他又在2019年完成了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指导老师是叶龙武教授。从2019年到2022年,周波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Dong教授。
2022年8月,他得益于“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开始在厦门大学任教,担任副教授一职。截至目前,他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等知名期刊上发表了18篇研究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在不对称催化和手性功能分子合成领域展现出了相当的研究实力。
周波副教授的讲座,将如何促进轴手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我们热切期待大家的讨论与见解,如若觉得内容有价值,请记得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