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典礼举行,情意未完待续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典礼举行,情意未完待续
初识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转眼间,就要奔赴下一段旅程。故事总会有尾声,可情意未完待续;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可人生何处不相逢。
毕业季,校园里,总有瞬间,让人眼眶湿润,也总有话语,激起满堂欢笑,那些关于青春的记忆,在典礼的聚光灯下,显得格外鲜活。
毕业视频回顾
一张张照片,在大屏幕上闪过,记下夜深时图书馆里挑灯夜读的情景,也记下午后操场挥洒汗水的情景。2017级学生王林,曾在食堂勤工俭学,当他勤工俭学的画面出现时,台下发出会心的笑声,那段边打工边学习的日子,如今成了珍贵的回忆。
视频最后,收录了各年级学生的寄语,其中,来自新疆的古丽娜尔,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道,“这四年,让我从害羞的姑娘,变成了敢于表达的自己”,她的声音,有些颤抖,却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些朴实的话语,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
优秀毕业生分享
吕溪勇考入了北京大学,他站在了讲台上,白衬衫的袖口已经出现了些许磨损,他坦承自身并非天才,备考那段时期每天清晨六点就在自习室门口等待着开门,他的笔记本满满当当记满了重点,这些细节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学生。
吕溪勇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真正支撑着我能够连续不断地向前行进的,是室友每一天放置在桌子角落位置的早餐。”他建议学弟学妹要重视同学之间相互的扶持帮助,这种情谊相比于独自一个人拼搏奋斗的时候更能够带来力量。他的经历证实了,成功既需要个人自身付出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周围人的支持。
国际学生感言
海山来自孟加拉国,他用流利中文回忆刚入学时的窘迫,有次他误把洗衣粉当盐撒进锅里,室友们不但没取笑,反而教他认识各种调料,现在他已能熟练包出漂亮饺子,准备回国后开一家中餐馆。
海山宣称要把于中国所学的知识带回自己的祖国,与此同时持续推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他所参与缔造的“中孟青年论坛”已经拥有五百多名成员,这些年轻的使者正以行动构建友谊的桥梁 。
师长临别赠言
庄国土老师扶了扶眼镜,他讲述起三十年前自己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生,他特别提到学生李伟在汶川地震时组织救援队的事迹,他认为这种担当精神正是教育的目的,现场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运转声 。
李一平身为院长,以数据来表明情况,在过去的四年当中,学院新增加了三个实验室,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他专门提及了马上就要前往西部进行支教的张晓同学,觉得这样的一种选择展现出了当代青年所具备的责任感。
拨穗仪式时刻
这个环节是拨穗,其中每位学生微微低下头摆出的姿势都是一样的,然而他们眼中所散发的光彩却是大不一样的。刘是来自材料学院的教授,他很细心地为每一位学生整理流苏,这样做同样的动作他已经重复做了十二年。有一位学生留意到了他额角边出现的汗珠,于是悄悄地递上了纸巾。
当毕业生收到那刻有名字的印章之际,他们无一不情不自禁地再三摩挲上面的刻痕,这枚印章会伴随他们奔赴各地,进而成为青春记忆的实体象征,好多学生在与老师拥抱之时,眼眶都红了。
告别活动侧记
在合影区,有个樱花布景,留学生们在其前面,穿着民族服饰,和中国同学合影,泰国学生娜塔莎身着泰式礼服,四川同学张林穿着汉服,二者相映成趣,这种文化交融的画面,在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
茶话会里的柠檬茶,是食堂阿姨专门调制的,其酸甜程度恰到好处,恰似当下的心情。同学们相互交换着即将分别时的礼物,并且约定好十年之后再次相聚。不知是哪位同学的手机播放起了校歌,慢慢地演变成了全场一起合唱。
启程各自旅程前头时,你对那并肩同行四年的同窗最想讲啥?欢迎于评论区留下祝愿,有请点个赞分享予更多即将毕业或者已然毕业的友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