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民的智慧|通过战争拯救国家的书籍和教育的声音
福建人民的智慧|通过战争拯救国家的书籍和教育的声音
闽人智慧 | 穿越烽火的琅琅书声与教育救国情怀
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选拔何种人才变得至关重要。来自福建的教育界精英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借助别样的教育途径支援抗战。
校长理念引领
厦门大学的校长萨本栋非常有远大的眼光。那个时期,科学救国的声音很响亮,学生们更看重科学技术而轻视人文科学,萨本栋向学生们讲述鲁迅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的例子,认为应该培养具备政治眼光、能够治理国家的才能,并且懂得很多知识的高级人才。1937到1938年期间,他特别强调在还没有到“最后一课”之前,要更加努力地研究学问和锻炼能力,为学生们指明学习的道路。
学校内迁征途
1937年10月以后,集美学区的师范学校、中学以及各种职业学校,陆续迁移到闽中地区。许多师生离开了原本的校园,踏上了前途未卜的迁徙旅程。尽管经历动荡不安的生活,他们仍然坚守着学习和教育的理想,为守护教育的根基而奋斗。
国难教育拓展
那个年代,面向全体国民的危机教育并非只在福建本地学校开展。很多来自福建的教育人士,在各地以抵抗侵略、拯救国家为号召,着力进行教育革新。他们凭借才智和努力,使救亡图存的教育思想传播得更广,触动了更多民众。
校园教育创新
1938年开始,学校要求班级名称要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例如“七七”这个年级的称呼。同时,配套的年级徽章上包含了战斗机图案,这既展现了抗日战争的背景,也激励着学生们要紧跟时代步伐。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常常不忘国家的危难,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救国精神。
抗日歌曲普及
部分从事教育的人员创作了大批抗日歌曲,例如《福建青年》。这些歌曲经由蔡继琨、邓锦屏等音乐家配乐,传遍省内城镇乡村。它们有力地鼓舞了青年人的爱国情怀,在街头巷尾广泛传唱,使抗日主张深入人心。
宣传活动开展
洋口办校期间,学校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学生们借助戏剧、歌咏等艺术形式,在周末时间深入乡村及闽北地区进行宣讲。他们担当起沟通教育与民众的桥梁作用,促使抗日救国的思想在更宽广的区域内传播开来。
在艰苦的战争时期,福建的学者们凭借学问和决心,建立了一个稳固的阵地。他们传播的是救国的思想,造就了许多具有爱国精神的青年。你认为这些学者的哪种方式最能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呢?欢迎发表看法,进行点赞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