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博士后培养成效显著,庄春兰获国家级课题资助
厦门大学博士后培养成效显著,庄春兰获国家级课题资助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戴佩琪 前不久,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庄春兰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立项资助
厦门大学对博士后的培养收获颇丰,通过“导师指导 - 平台建设 - 机制保障”这一模式,帮助博士后们进步,让他们在学术探索中表现优异。
培养体系助力成长
近些年,厦门大学建立了一套人才培养机制。这套机制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指导教师提供支持,搭建发展平台,以及完善保障制度。它的目标是帮助博士后从刚开始接触科研,逐步转变为能够独立开展创新性研究的人才。比如庄春兰博士后,她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人才培育计划的支持,正在从事肠道病毒方面的国家级研究项目,这个事例就证明了厦大这套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
科研平台支撑科研
厦大的科研设施具备规范化的平台架构,精细化的资源调配,以及专业化的技术后盾。王钰在完成博士后研究期间,探索衰老机理的过程中,难以获取符合要求的老年实验鼠。不过,学校动物实验部门设立的标准化资源库,能够供应年龄精确到每日的老年鼠,并且可以按照需求设计饲养和观察计划,显著强化了学术研究的基础。
仪器平台提升能力
生物医学设备公共资源也是重要补充。王钰借助这里的高精质谱仪开展研究,平台工作人员不仅指导她使用设备,还引导她掌握数据解析方法。其他研究人员还在为实验动物标准化问题困扰时,厦门大学建立的一站式科研服务体系,有效控制了研究成本,帮助大家更快推进项目。
全方位支持展关怀
厦门大学建立了包含学术指导、日常服务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指引的立体化帮助框架。王翔回想,在从确定研究题目到完成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中,高校安排了专门的团队提供持续协助。他从一名初入科研领域的青年学者,逐步成长为大学教师,学校的培养制度帮助他完成了个人能力的提升。
亮眼成绩显成效
厦大博士后近些年表现突出。他们在《自然》《科学》《细胞》这类刊物上,以首位作者身份发表了十多篇论文。超过一百人获得了国家级博士后人才计划的资格。他们还负责或参与了上千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这些成绩证明了流动站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未来前景引期待
厦门大学在培养博士后方面采取了很多方法,使得科研人员的发展有了很好的条件。今后,应该会有更多博士后在厦大这个科研的好地方获得很好的成绩,为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厦门大学这种博士后训练方式,给其他大学提供了哪些参考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