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厦大人

厦大教授实名公开信指研究生院政策荒谬,学术尊严何在?

厦大教授实名公开信指研究生院政策荒谬,学术尊严何在?

2月23日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诺在其微博上实名发表了公开信《用选课人数决定博士课程好坏,文学博导不交钱就不许招博士生》,矛头直指厦大研究生院。

2月23日夜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王诺教授,以真实身份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对厦门大学研究生院的一项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在生态文学领域拥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却不幸陷入了这样的困境。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厦门大学教授_厦门大学帅哥教授_厦门教授大学教授名单

事件缘起

2月23日晚,王诺教授在微博上公布了一封题为《用选课人数评判博士课程优劣,文学博士生导师若不缴费便不得招收博士生》的公开信。王诺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在此事件中对研究生院的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坚定地表达了他“决不退让”的决心。这一行为迅速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政策一:博导交钱招生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规定,博导需向博士生提供充足的研究资金,否则将无法进行招生工作。但针对人文学科,众多博导的研究项目并不需要博士生加入,这种做法显然与实际状况不相吻合。王诺指出,该院多数教授和博导均对此表示了不满,然而研究生院却一意孤行,并未充分考虑大家的意见。

政策二:人数开课门槛

王诺教授对“人数不足五人则取消博士选课开课”的规定表达了不满。由于人文学院众多专业每年仅能招收一到两名博士生,这一数量远远未能满足开课的最低人数标准。为了使课程得以开设,导师们不得不调整课程难度,或者选择联合授课。王诺教授没有因扩招而放宽课程要求,反而劝说其他专业的学生放弃选课,结果他的博士招生资格被剥夺了。

学生看法

厦大人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安可指出,由于研究生人数众多,通常课程设置相对简单,但博士课程却遭受了不小的冲击。即便博士张帆并非王诺的指导学生,他也赞同王诺提出的问题具有合理性。面对因课程人数限制而产生的“降低难度”、“本科化”以及教学碎片化等问题,张帆同样有着深刻的体会。

业内观点

某高校教育管理学院的教授提到,在我国的高校里,很多课程都设定了人数上限,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博士课程中。他强调,对于博导而言,工作量尚在可接受范围内,然而,对于职称较低的硕士和本科导师而言,若无人选课,问题就会变得尤为复杂。他明确指出,这种规定实际上并不合理。

学术困境

人文学科领域学者们面临资金短缺、研究项目受限、学生人数减少等多重困难,这些压力让他们倍感沉重。在这种状况下,学术气氛变得压抑,学术尊严似乎无处安放。若这种状况持续发展,人文学科的发展道路将会遭遇严重阻碍。

大家对厦门大学的这两项规定有何见解?怎样进行改进才能既符合学科特点又促进学术发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