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厦大1986级会计一班三名校友联合捐1亿设基金
3月22日厦大1986级会计一班三名校友联合捐1亿设基金
3月22日,厦门大学1986级会计一班的三名同学,联合向母校捐款1亿元,设立冠亚厦门大学会计发展基金。这三名校友是冠亚投资创始人徐华东和夫人崔立澜以及首席执行官朱益民。
校友亿元善举
3月22日,喜讯从厦门大学传来。该校1986级会计专业的徐华东、崔立澜夫妇和朱益民,合力捐赠了1亿元人民币。这笔款项将用于设立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发展基金。他们作为冠亚投资集团的一员,这一善举不仅为厦门大学的百年校庆增添了光彩,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对会计学科未来发展的深切期待。
在厦门大学庆祝百年校庆的时分,众多校友纷纷慷慨解囊。例如,1978届的陈国鹰校友捐出了高达一亿元,1980届的陈智松校友也捐出了三千万元。这些慷慨的捐赠有力地推动了母校的发展和建设,充分展现了校友们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担当精神。
葛老诞辰百年
2021年,厦门大学迎来了它的百年校庆,这一年,会计学领域的泰斗葛家澍先生也迎来了他的百岁生日。1921年,葛家澍先生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不仅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坚实基础,而且对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望。
校庆之时,正值葛老诞辰,厦门大学设立了会计发展基金,这或许是对葛老的一种怀念和敬仰。这一举措有助于传承他严谨的学术精神,推动会计学科的进步与创新,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招生分数隐忧
近期,厦门大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招生方面,陕西、安徽、湖北等省份近两年的录取分数线有所下降,甚至有些省份出现了需要补录的情况。这一情况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大家纷纷提出疑问:“厦大究竟怎么了?”这一现象也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招生压力。
厦门大学的学生来源质量受到了招生分数波动的影响,这一现象对学校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鉴于此,学校有必要重视这一问题,对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实施相应策略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这样不仅能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维护学校的良好招生形象。
学科实力分析
厦门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其中经济与管理领域尤为出色。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该校的海洋科学荣获A 评级,应用经济学、化学等四个学科均获评A级,而法学和生物学则被评为A-级。这些学科共同构成了厦门大学的核心优势。
厦大在医学、工学等热门学科领域,实力表现相对不强。学校需要综合考虑各学科的发展情况,认真思考是应该追求全面发展,还是集中资源发展具有优势的学科。同时,学校还需合理分配资源,以此提升整体实力。
地域因素制约
福建省内,厦门的经济总量排名第三,但在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它却处于最后一名。然而,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厦门的房价在全国范围内却高居第四,仅次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这一现象引发了厦门高端就业岗位不足、工资水平不高以及房价过高等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厦门大学的毕业生多数倾向于前往珠三角或长三角地区就业,选择留在厦门的比例相对较低。他们把留在厦门看作是一种“基本保障”,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厦门有必要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岗位,以此来吸引和保留人才,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与同类校对比
与复旦大学及南开大学相比,厦门大学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了些许不同。复旦大学作为华东地区五所顶尖高校之一,其整体实力在国内位列前茅;然而,南开大学在几年前曾面临发展的困境,但现在已经逐渐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厦门大学在发展理念、社会贡献和录取分数线这三个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矛盾。针对这种情形,我们面临一个抉择:是追求全面均衡的发展路径,还是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对此,我们必须谨慎作出决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再次实现卓越的成就。
大家对厦门大学未来如何发展持有不同意见,一部分人倾向于追求全面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则更倾向于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学科。欢迎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加入我们的讨论。若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点赞并转发,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