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厦大人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林郁如:多领域贡献及口译学科创建历程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林郁如:多领域贡献及口译学科创建历程

【人物名片】林郁如,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曾兼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政协福建省委员会第七、八届委员

厦门毕业生_毕业于厦门大学_厦门本科高校

回归厦大任教

1972年寒冬之际,林郁如重返了离别十年的厦门大学外文系,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她怀揣着满腔热情,在科研领域不懈追求,在讲台上悉心传授知识。身份的转变让她续写着厦园的新篇章,然而眼前的问题不容忽视——首批学生来自工农兵,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她明白这将是一场考验,但她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迎难而上。

晚上的课程开始了,身为母亲的林郁如为了不拖延教学进程,不得不带着她四岁的儿子走进教室。在别人看来,这或许显得有些无奈,然而对她而言,教学工作是最为重要的,为了学生,她愿意克服所有的困难。

着手改革事宜

承担起教学重任后,林郁如立刻着手,组织教师们进行座谈会,共同商讨教育改革的事宜。她思维敏捷,察觉到目前的教学模式可能并不适合这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因此认为有必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她主动与教师们深入交流,汇聚众智,为即将到来的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于厦门大学_厦门毕业生_厦门本科高校

众人齐心协力,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举措。这些变革涉及课程安排和教学手段,尽管开始时困难重重,但林郁如带领团队坚持不懈地前进,她坚信只要付出努力,教学质量必然能够得到提高。

大胆开设新课

20世纪90年代初,外文系教师队伍面临困境,老教师们纷纷退休,许多教师选择出国深造,导致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林郁如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厦大外文系开设一门全新的口译课程,这在该系历史上尚属首次。

她通过多年的口译实践,深刻体会到了系统口译训练的必要性。开设口译课程,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标志着厦门大学口译学科实现了关键性的进展。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她意志坚定,决心勇往直前。

口译课成必修

课程一经开设便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响应大家的强烈要求,口译课被调整为必修课程。英语系的大三学生们无需争抢,即可轻松选听林郁如老师的口译课,这样他们就能更近距离地学习和掌握口译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厦门本科高校_毕业于厦门大学_厦门毕业生

林郁如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她的授课生动有趣,使得原本复杂的口译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她非常重视实际操作,经常通过模拟实际场景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口译课程因此成为了学生们最期待的课程之一,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写口译教材

90年代,口译这一学科崭露头角,厦门大学口译领域的开拓者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不得不边探索边实践。在那个时期,教材的匮乏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林郁如老师带领团队,凭借自己的努力,着手编写了口译教材。

他们查阅了众多资料,并将教学经验融入其中,不断进行修订。经过持续的努力,他们成功编撰了口译教材,这些教材不仅满足了教学需求,还为全国范围内的口译教学提供了借鉴。1996年,林郁如牵头组织了首届全国口译教学与理论研讨会,这对推动我国口译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心学科发展

林郁如亲历了厦大口译团队的发展历程,即便已不再从事教学工作,她对学科的前进方向仍保持着高度关注。她经常回到团队中,分享学科的历史故事,向年轻一代传授经验和智慧。对学生,她始终充满关爱。

1994年,她给正在备考的黄晓林写了封信,尽管两人未曾见过面,但她愿意抽出时间来为这位青年指引道路。1997年,她学成归来,却发现学生的口译基础不够稳固。尽管当时她事务缠身,身体也不舒服,但她依然调整了教学计划,为学生补课。每当谈到学生,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她认为学习口译能够使人不断成长。大家都说,在林老师的引领下,口译学习变得更加有动力。那么,你认为学习口译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毕业于厦门大学_厦门本科高校_厦门毕业生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