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厦大人

中国政治学研究现状与公民教育历史逻辑深度解析

中国政治学研究现状与公民教育历史逻辑深度解析

李艳霞,李艳霞, 现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公民资格理论和民主理论与实践。 同名人物有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研究现状呈现

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当地中国政治学研究现状管窥》这篇文章,2012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让我们对当时的研究状况有了了解。众多学者从多个视角对政治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众多高校学报和学术期刊也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显示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旺盛活力。

这些研究广泛涉猎了不同时代的中外政治学多个领域,不仅考察了我国政治研究的当前状况,还对西方的政治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国政治学的不断发展储备了丰富的资料。

公民资格研究

公民资格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一期发表了《公民资格与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逻辑》一文,该文被众多期刊广泛引用。文中分析了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的关系,为我国公民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年,《人文杂志》刊登了《公民资格视阈中的中国公民意识培育基础初探》一文。文章从公民资格这一角度切入,对公民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探讨对于增强公民的责任感与权利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政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2期发表了《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的影响》一文。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批判理论为西方新兴政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西方政治学新近关注的领域集中在社会不平等、政治经济关系等方面,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共通之处。这一现象也推动了中国政治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上走向多元化。

政治参与探讨

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政治活动的价值至关紧要。《中山大学政治学评论》2011年12月第五期中,有篇论文叫做《从公民资格角度看外来工的非正规政治参与》。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未通过正式渠道的政治参与,暴露了社会管理和众多领域存在的问题。

文章对外来工参与政治活动的非正规方式、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为他们在政治参与中保持秩序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利于完善相关政策的制定。

政治信任研究

探讨政治信任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起源、方法与理论争议》一文,刊登于《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年第一期。文章详尽剖析了政治信任研究的起源,总结了研究方法,并呈现了理论上的多样观点。

探究不同地区和群体对政治的信任程度,可以显现出当前面临的问题。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找到建立良好政治信任关系的途径,同时也能提升政府的信誉度。

公民治理探究

转型期公民治理问题至关重要。《东南学术》在2007年第三期上发表了《论转型期中国公民治理的主体性制约因素》一文,而《复旦大学公共管理评论》在同年十二月版中刊登了《论转型期中国公民治理的社会基础》。前者深入分析了制约主体性的因素,后者则探讨了其社会基础。

两者都关注中国转型时期公民治理的议题,目的是促进公民更高效地投身公共事务,同时帮助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我国政治学领域已有诸多显著成果,展望未来,它的趋势将怎样?希望各位能分享见解,评论区期待。另外,别忘了点赞,并将此文分享给更多人。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