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厦大教授赵燕菁生孩子与保障房养老金挂钩提议引舆论争议
8月13日厦大教授赵燕菁生孩子与保障房养老金挂钩提议引舆论争议
8月13日,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关于“将生孩子和保障房、养老金挂钩,下调不生孩子的资本份额”的提议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引发舆论争议。网友质疑,这是否在提倡“惩罚”不生孩子的人。
8月13日,厦门大学的赵燕菁教授提出一项建议,即把生育与住房保障、养老金待遇相联系,并减少不生育者的资本比例。此提议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并迅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各方人士纷纷就其可行性展开争论。
争议源头
赵燕菁教授在厦门大学的建议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众人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提议可能激发生育意愿,有助于解决人口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做法不妥,侵犯了个人生育权利,使得生育问题变得过于功利。这一话题迅速在网上走红,众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争论声不绝于耳。
提议详情
赵燕菁提出,养老金、社保和保障房应按子女数量分级。子女多的家庭能获得更高的待遇,而子女少的家庭只能获得基础保障。而且,包括教育、交通和医疗在内的所有公共福利,也将根据子女数量来分配。这一做法旨在使生育成为一种有经济价值的行为。这种全面挂钩的构想,对现有的社会福利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养老金现状
我国养老金体系是社统筹与个人账户相融合,实行跨代统筹管理。目前,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主要用于赡养父母。然而,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与子女数量无关,这导致不生育的人需依赖他人子女的赡养。在人口高峰期,提高父母一代的养老金发放标准,通过代际统筹来填补空缺。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金支付问题将愈发突出。
网友质疑
大家对这一建议提出了不少疑问。许多人更倾向于支持“多生多得奖励”的政策,而不是“少生就扣除社保和养老金”。对于那些因为遗传或身体原因无法生育的群体来说,扣除他们的养老金和社保是不公平的。许多人认为生育应当是个人自主决定的事,不应与福利过度挂钩,这样做可能会侵犯到个人的基本权利。
教授解答
赵燕菁在谈论公平性问题的时候,以养老金缴纳年限为例,指出退休后领取的金额应当有所区别。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考虑到我国人均寿命大约为76岁,若60岁退休,按照现有标准,而若是70岁退休,那么在剩余的6年里,医疗和康养的标准将显著高于60岁退休时,这一方案旨在鼓励人们延迟退休,以缓解养老金的负担。
未来思考
提议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论,但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生育与养老问题。在制定政策时,政府必须妥善处理鼓励生育与保护个人权益的关系。如何在确保个人自由的基础上,促进生育并解决养老难题,将成为未来长期内必须深入探讨的关键议题,这需要政府、社会及公众的齐心协力。
教授的这个建议能否在将来变成现实,大家怎么看?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的话,不妨点个赞,也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