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第二届中国经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的举办详情
2024年12月7日第二届中国经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的举办详情
2024年12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最近几年,经济研究所对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作出积极回应,在学科建设方面实现了显著进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经济研究领域的丰富多彩的画面。
银行危机理论新识
1934至1935年间,我国的金融状况相当复杂。研究发现,那段时间并未出现通常所说的银行危机。与大家普遍的看法相悖,1935年政府向银行投入资金,其核心目标竟然是实现大银行的国有化。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对当时银行危机的固有理解,为经济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更准确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
华侨金融特色解析
华侨金融领域独具一格,其显著特点是微型资本运作。海外华商依靠良好的人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广泛的连锁网络,不受地域局限,开展各种商业活动。他们如同商业细胞,在全球范围内灵活运作,构建了独特的海外金融商业生态,对世界经济交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银行公会作用探讨
兰日旭教授在研究中关注了银行公会与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兴起。他注意到,银行公会的建立和网络构建,对近代中国银行业的成长至关重要。公会为银行业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维护了市场秩序,推动了银行业务的进步,对完善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金融行业的规范化打下了基础。
明清经济深度剖析
何平、魏文享等学者关注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何平教授专注于研究明清时期货币与财政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力求全面把握那个时代的经济结构。魏文享教授则从近代财税改革入手,剖析现代国家财政建设的内在逻辑。他从国家实力、社会团结和民生经济三个方面,探讨了近代国家建设中的成就与不足,为历史和政治研究提供了经济分析的新思路。
地方市场研究重塑
彭凯翔和李嘉楠等学者专注于研究传统市场与地方经济。彭凯翔教授研究了明清时期经济权力重组的制度形式和特点,分析了政治权力集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李嘉楠副教授以分工为关键指标,分析了传统市场在长途贸易和市场整合中的作用,并采用新方法研究了地方市场与贸易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对以方志资料为主的传统地方市场研究方法进行了重新构建。
党史经济问题聚焦
魏众研究员,来自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专注于党史研究中的经济议题,对党的地下斗争资金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在1940年前后,中共地下党的主要任务是筹集资金,这一长期活动培育了大量经济工作人才。同时,他还研究了山东革命根据地的酒类政策,揭示了其制度特点和影响,为党史经济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听了众多引人入胜的研究成果,你更倾向于关注哪个方面的经济议题?不妨留下你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让更多的人一同探索经济研究的丰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