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办学21年培养6万多毕业生 带来无限可能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办学21年培养6万多毕业生 带来无限可能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办学21年,已经培养6万多名毕业生。图为毕业典礼上走出毕业门的学生。(朱鲜艳摄)越来越多厦大嘉庚学院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潮流,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全国劳模的经验之谈
十年毕业后,连俊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他向学弟学妹传授心得,告诫他们摒弃“一考定终生”的错误观念。本月嘉庚学院迎来了21岁的生日,连俊的话语生动地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成果。这所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描绘出各自精彩的人生。
学校同样确信,那些能迅速适应新环境、不抱怨且积极寻求变化的人,才能获得成功,而大学正是帮助毕业生迎接挑战的摇篮。连俊的经历,生动地诠释了这一信念。
科研之路的启蒙
王熙在嘉庚学院发现了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完成学校安排的实验课程后,她对自己的科研之路更加确信。大学的教育安排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她探索知识的道路,也指引了她前进的方向。
王熙的案例表明,嘉庚学院擅长发掘学生的潜能,并指导他们探索兴趣所在,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片沃土上,科学探索的种子被播下,未来必将生根发芽。
乡村梦想的起源
周星艳毕业后决定投身乡村工作,这一决定背后是她在大学期间的一段特殊经历。她的大学老师正是邻近村庄的科技特派员,在大一那年,她便跟随老师来到了乡村,协助农民撰写商业计划书。这次体验让她深刻感受到了大学生在乡村所能发挥的作用。
周星艳通过大学里的丰富实践,深刻体会到了乡村工作的责任感和时代对青年人的期望。今年,众多和周星艳相似的毕业生选择投身基层,他们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温暖铸就的逆袭
四年前,陈冠荣在报考嘉庚学院时心情忐忑,生活无法自理,遭遇了不少挑战。然而,四年后,他感慨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丰富与快乐。他没有放弃,而大学也始终没有放弃他。
陈冠荣在师生们的支持下,信心满满地继续学业。嘉庚学院为他提供了普通人的生活,让他有能力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深知大学的温暖对人生的影响,也决心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跨专业的就业之路
黄友坤在公司从事抖音直播的数据分析工作,这个岗位与他所学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相径庭。尽管如此,他深知嘉庚学院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助他获得了这份工作。
四年前,他初入校园,对同学们的多样性感到意外。大一期间,他参与了众多活动,这让他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尽管他被迫调整了专业,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转专业的申请。原因在于,在社团活动中,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坚信个人的能力比专业更为关键。
青春梦想的新起点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自创立以来,已培育出众多杰出人才。诸如连俊、王熙、周星艳、陈冠荣、黄友坤等,他们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展现出卓越才华。学校宛如一座广阔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让他们能够应对各种变化,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学校不仅教授知识,而且塑造人的品质,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它向人们传达一个信息:高考并非终点,大学才是新的开始。在这21年间,嘉庚学院目睹了无数学生从成长到蜕变的历程。
你是否在大学时光里遭遇过类似的转变或成长历程?欢迎留言交流,点个赞,把这篇文章转发出去!